5月4日5时40分,晨光朦胧,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新渠稍村38岁的村民郭全东开着载满黄瓜的电动三轮车,进入位于兴庆区北塔巷的龙升早市,其他小摊贩们也陆续进场,各自麻利地摆着瓜果蔬菜和日用百货等货品。临近7时,早市里已经人流如织、叫卖声此起彼伏——这个容纳着560个摊位的早市迎来了每日的“高光”时刻。 【资料图】 与此同时,位于兴庆区民族南街铁路口的小南门早市,卖鸡蛋灌饼的摊位前已排起长队,市场北侧的停车场显示“车位已满”,开车来逛早市的陈先生将几袋新鲜果蔬塞进了汽车后备厢。 两个早市,居南位北,遥相呼应,每天清晨迎来送往着无数顾客,满足着周边市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早市里既有货品千样,又藏百态人生,回应了消费者对于“烟火味”的期待,熙熙攘攘的人流,也拉近市场与消费者的距离。 银川市到底有多少早市?各地早市有什么特色?它们又都“藏身”何处?让我们一同寻“踪”早市,体会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息。 庆丰街早市里,商户在给顾客装豆腐。 早市有“位”:瓜果蔬菜水灵,针头线脑便民 “我卖的黄瓜是自产的,既新鲜又便宜,好多老客户,他们买黄瓜就直接到我的摊位。”早市上,忙着称重、装袋的郭全东说,“龙升早市面向农民开放的灵活摊位一天只需交10元管理费,一早晨,我最少也能卖二三百斤黄瓜。” “早市500多个摊位,其中有100多个摊位是为自产自销的农户们设置的。”龙升早市负责人李郝毅说,无论是瓜果蔬菜、生鲜食肉,还是日用百货,只要日常生活能用得着的,早市都能买到,这也成为吸引方圆5公里范围群众购物的“优选项”。 据不完全统计,春夏秋三季,早市每日迎客上万人,即便是寒冬腊月,逛龙升早市的“铁粉”每天也有三五千人。 李郝毅说,作为管理方,这些年他们不断优化和提升早市的软硬件,而早市摊主们的营销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再一味追求菜品“多而全”,而是转向“专而精”。如今,在龙升早市里,诞生了只卖黄瓜的“黄瓜哥”郭全东、只卖西红柿的“柿子哥”杨礼红,还有只卖油菜的“油菜哥”马生虎……单一的菜品销售不但没影响他们的收入,反而收获了稳定的客源,一些老客户从线下购物发展到线上下单,送货上门,买卖双方达成了高度信任。 “我在龙升早市卖了20年西红柿了,挣了钱,买了房,还换了车。”说起这些年的收益,杨礼红心满意足。 如果说“丰富”是龙升早市吸引人流的“法宝”,实惠则是西夏区艺术巷早市的“标签”。 5月5日凌晨2时起,西夏区艺术巷里已人头攒动,周边乡镇上百名菜农开着货车汇聚小巷,开始了与等候多时的瓜果蔬菜采购商批发议价。6时许,批发的环节告一段落,早市的瓜果蔬菜摊位沿巷子两侧一字排开,有晨练的、遛弯的市民逛早市,还有兴庆区、金凤区的“铁杆粉丝”一大早纷纷赶到艺术巷早市,只为采购从田间地头直达早市的新鲜蔬果。 “西夏区绝大部分餐厅和小区门口菜店的蔬菜水果,都来自这个早市。”艺术巷早市负责人赵明明告诉记者,1997年起,平吉堡、镇北堡等乡镇菜农开始在艺术巷零星摆摊售菜,逐渐形成如今长约千米的规模化早市。“这里菜价比我家附近的市场便宜得多。”家住金凤区荣锦苑小区的李大爷每周至少来逛一次艺术巷早市,“相比在家门口买菜,每次能省三四十元。” 既有高大上的商城,也有接地气的小摊,不同的经营业态满足着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这是一个城市良性经济生态环境应有的自信和包容。 早市在银川市民心中占有一席之地,据了解,银川市三区共有早市15家,高峰期时,消费者日均超过10万人次。 热闹的小南门早市。 早市有“味”:纵使得尝百味,不敌豆腐青菜 说起早市,给人的印象就是人声鼎沸,金凤区庆丰街早市的特色则是以“静”取胜。因毗邻几个大型小区,为了避免噪声扰民,庆丰街早市管理方立下规矩:商贩不得叫卖,所售商品明码标价,微信收款设置静音,进出货车不允许鸣笛,更不能有倒车语音提示。 “静悄悄”的庆丰街早市并未因此流失客源,300多个摊位,周末日均客流超万人,一些摊位“静悄悄”走红。 “市场西边的豆腐脑、东头的胡辣汤、总是‘窝’在角落里的鲜牛奶、位置醒目的小于粽子……这些摊位前每天都有人排队。”庆丰街早市负责人张洁对市场里的“宝藏商户”如数家珍,“最火的是‘张奶奶豆腐’,队伍最长时能排近百米,经常有网友来拍照,还有媒体来采访。” 区区豆腐为何“火”了? 60岁的张彩江和豆腐打了半辈子交道,即便市场上的豆腐早已实现了工业化,她依旧坚持手工操作。每天零点和老伴一同磨豆腐,6点出发赶早市,2个多小时,五六百斤黑豆豆腐就被抢购一空。 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农民于从兴也是早市的“网红”。他和妻子制作的手工粽子,因料足味美吸引了很多客户,2个多小时能卖出六七百个,月入过万元。“这些年靠着早市摊位,让我家有了稳定的收入。”于从兴说。 在银川市,小南门早市也很有名气。 5月7日7时30分,记者在小南门早市看到,市场里熙熙攘攘。市场口两侧的小店铺热气腾腾,豆浆油条豆腐脑、包子煎饼羊杂碎……烟火气十足。“我们早市是以‘味’闻名,聚齐了除牛肉面外几乎所有的宁夏传统早餐,好多人来我们早市,就为了吃一口热乎乎的早餐。”早市负责人陈旭东说,今年市场管理方正在积极协调,很快将引进特色牛肉面,打造“吃早餐就来小南门”的“食味品牌”。 “小南门早市最吸引我的就是特色小吃,既能吃饱又能吃好,吃完顺便再买点新鲜的水果蔬菜,美气得很。”银川市民权先生说。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一些早市的市场管理方和经营者的目光已经不再囿于某个街区,而是放眼全市、全国乃至世界。小南门早市牛羊肉摊主丁学峰将宁夏牛羊肉远销俄罗斯、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等国家,海南三亚、四川成都等地区很多大型餐厅从网上订货,他身在“小南门”,可七成左右的顾客却在区外。 西夏区艺术巷早市,菜农自己种的韭菜从田间地头直达市场。 早市有“未”:一手托着生计,一手牵着未来 “市场上有多少个摊位,背后就有多少个家庭。”赵明明说,一处早市是几百个家庭赖以生存的地方,早市兴衰,关系着他们的柴米油盐及安居乐业。 裴万广、梁子梅夫妻早年带着5000元从安徽来银,是艺术巷早市最早的菜贩之一,如今,两人已买房购车,一家人定居银川。裴万敬在早市卖菜整20年,现在两个女儿都在银川上高中,“我们也是宁夏人”。在艺术巷早市,“裴”姓摊贩众多,他们与裴万广或亲或友,听从他的建议,来宁“讨生”,时间长了,异乡成了故乡。 银川的包容托举着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 龙升早市的杨礼红靠卖西红柿“出圈”,创下了2个小时卖出千斤西红柿的纪录。早市下市,他又在网上卖西红柿,收入喜人。杨红礼告诉记者,正是靠着小小的摊位养活了一家人,如今日子越过越好,他很知足。 小摊位,大民生。早市一头连着居民的“菜篮子”,一头连着摊贩商户一家老小的生计和未来;一头牵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冷暖。热气腾腾的烟火气聚集了人气,也带来了消费,在保民生、稳就业、促发展、强信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让城市更具活力与生机。 人间烟火味,最暖百姓心。(记者 秦磊 李锦 陈思 文/图) 手绘 李雪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