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滚动 > 正文

成功转化引入湿法脱硫技术 海螺集团从“灰色制造”到“绿色智造”

绿色发展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作为水泥行业的排头兵——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海螺集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多年来,通过在工艺创新、技术改造、清洁能源、协同处置等领域持续投入,走出了一条排放更低、消耗更少、产出更高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实现了从“灰色制造”到“绿色智造”的蝶变。

技改减排

水泥行业一直存在“高排放、高污染”的问题,也因此被称为“灰色制造”,海螺集团致力于打破水泥行业高排放、高污染的“灰色制造”固有印象,通过攻克技术难题,开展设备升级改造,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

海螺集团应用SCR脱硝技改,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泥窑高温高尘SCR脱硝技术,实现氮氧化物排放大幅降低,达到水泥行业超低排放的最高标准。

同时,成功转化引入湿法脱硫技术,完成39套湿法脱硫生产线改造,同步实施纯石粉制备,进一步提升脱硫效率,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优于环评及地方环保主管部门要求。

此外,降低有组织颗粒物排放。目前,海螺已经完成234台窑头窑尾电改袋升级,并推广主收尘器扩容改造,有效降低了颗粒物排放。

智能“碳”索

碳达峰碳中和是当下热词,也是国有企业的职责使命。海螺集团早在2018年便开始布局探索低碳新路径。

坚持碳减排。海螺以智能工厂建设为契机,在全集团38家公司投用水泥全流程智能化控制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通过实施生物质替代燃料系统,每年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

实行碳捕集。2018年,海螺集团在白马厂建成水泥行业首套水泥窑尾烟气碳捕集纯化项目,为世界水泥开创了碳捕集先河。

进行碳利用。目前海螺集团正在开展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和大规模产业化转化应用研究,白马山水泥厂二氧化碳产品转化干冰项目已经建成。

推动碳研究。2021年下半年,海螺集团先后成立二氧化碳资源化联合实验室、三碳研究院,并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签订碳交易市场能力建设和碳管理体系建设合作协议,以实际行动推动水泥产业低碳发展。

绿色供电

水泥行业是“耗电大户”,据统计,海螺集团一年需要消耗超200亿度电,为了减少对外部燃煤供电的需求,海螺持续拓展清洁能源产业,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海螺集团建设零外购电水泥工厂,在山东济宁海螺,利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余热发电、垃圾发电、生物质发电、实现全程电力“零”外购,并且积极响应国家余热回收利用的政策号召,研发出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目前全集团共有余热发电机组110套,年发电85亿度。

海螺集团全力拓展清洁能源供应,截至2021年,海螺集团累计建成19个光伏电站,装机容量154.48MW;3个储能电站,容量48MWh;在建21个项目,装机容量101.46MW。2021年全年供应光伏发电1.63亿度,储能放电2464万度。

变废为宝

根据国家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危废相关环保政策及标准,海螺锚定固危废未来处置的方向及市场潜力,利用水泥窑焚烧温度高、焚烧空间大、焚烧停留时间长、焚烧状态稳定、无二次污染以及投资成本低等优势,建设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危废及生活垃圾项目,既减少了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对降低环境风险做出了贡献。

2021年前11个月,海螺水泥窑共处置一般固废125万吨,可节约原材料16.4万吨;危废48.4万吨,减少标准煤耗10.7万吨;共处置生活垃圾46.3万吨,减少标准煤耗4.8万吨,替代原材料5.1万吨。(记者 汪乔 实习生 赵孟欣)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