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入职,4月就被委以重任,承担经费达100万元的科研课题,11月获聘副研究员,第二年6月被破格选为二级学科带头人……在宁夏农林科学院,不满35周岁的毛磊拥有了“开挂”人生。
(相关资料图)
其实,这位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团队的青年骨干,申报的首个国家项目至今仍在审批中。而按以往惯例,“有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或者国家项目”,是选聘学科带头人的首要条件。
但在宁夏农林科学院,这已不是问题。
2022年,该院启动“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年”建设,大刀阔斧推进职称改革和学科带头人选拔工作。“动了部分人的奶酪,开了农科院的新局。”5月4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该院党组书记罗成虎如此评价这次改革。
重引才,重用才,重育才。面对西部普遍存在的人才痛点,宁夏农林科学院以改促建、以建促优,充分激发第一资源新活力。
能者上 庸者下 平者让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关键是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
近500人的宁夏农林科学院,科技工作者占了95.5%。但受聘任职数限制和执行评聘一致政策等影响,此前全院有148人不能评聘职称。其中,已取得任职资格的66人,不能聘任到相应职级岗位。
有人内卷,有人躺平。彼时,大家热衷于发论文、评成果、争项目,甚至无效加班。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科技创新活力,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全员起立,竞争上岗!
2022年3月底,该院召开首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院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改革方案的决议》。除了二级和特设岗位人员及部分博士,470名专业技术人员需重新参加岗位竞聘。
不以“帽子”论英雄,全凭能力强弱、努力程度、业绩多少、贡献大小说话。
“一切推倒重来,结果可想而知,我们为此做了大量细致工作。”罗成虎言语间透露出当时面临的压力。
当年4月初,改革方案正式印发。随后的20多天里,院领导班子深入19个院所及处室调研,与干部职工面对面交流,既听意见建议,也做思想疏导。
同时,该院积极争取自治区人社厅支持,特设了25个创新岗;自行创新设立41个在单位内部有效的内设岗;将所有岗位聘期缩短为3年;还明确了“高职低聘、低职高聘”条件,把这些岗位的评聘权下放到最了解情况的院属各单位。
半年内,各单位竞聘、农科院统筹、党组会研究、人社厅批复,过程堪比“马拉松”。
9月底,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文件正式下发。大部分人员聘在原职级岗位,132人顺利晋级,比例达到了28%,打开了此前很多人职称评聘难的“死结儿”。
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
在改革中,49人未聘用到相应职级岗位。这些未晋级或降级人员中,有26人具有高级资格,23人具有中级资格。紧接着,各单位领导及时与他们谈心谈话、凝聚共识。
“没有一个‘告状’的。”罗成虎笑道。
留口子 压担子 铺路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此次改革,选拔学科带头人是重要环节,早在2022年2月份就召开了全院推荐会议。
“我当时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按照要求,是不符合二级学科带头人条件的。”生于1988年11月的宁夏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葛谦坦言。
没有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或者国家项目,这对于青年科研人员来说,往往是个很大的短板。
“选才不用同一把尺,给年轻人留口子、压担子、铺路子。”宁夏农林科学院院长刘常青对记者说,“我们既看实绩,也看潜力,突出能带团队培养人。”
该院从138名参选人员中正式聘任一级学科带头人11人,二级学科带头人37人,其中“新面孔”多达25个。
葛谦带领团队历时5年奔走于百余酒庄,建成宁夏首个葡萄酒危害因子污染数据库,建立贺兰山东麓本土非酿酒酵母和乳酸菌菌种资源库2000余株,形成了区内领先的葡萄酒风味指标检测方法技术体系;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件,制定地方及团体标准8项;本人获得“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宁夏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这些成果最终让年轻的葛谦脱颖而出。
破格选用的“头雁”,还有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主任、“宁夏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和“宁夏马铃薯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骨干成员巩檑等,一共8人。
自此,一批青年科研人员挑起大梁。
经统计,该院选拔的一二级学科带头人中,45岁以下的共13人,占35%。人才梯队逐步形成,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后继有人。
一方面爱才若渴,一方面严把质量。
“我们坚持宁缺毋滥,不降格以求,确保选出来的人能切实发挥作用。”刘常青强调,“比如,特色植物开发与利用、农林经济等6个二级学科带头人岗位,因没有合适人选,暂时空缺。”
解死结 激斗志 涌活水
死结打开,活水涌来。“一池春水”被改革搅动后,宁夏农林科学院科研工作多点开花。
“截至2022年底,全院新申报项目428项,比上年增长12%。60%从事办公室管理等工作的科技工作者,申请调到科研岗位。”在刘常青看来,最让院党组欣慰的,莫过于此。
改革当年,该院就获批自治区首个揭榜挂帅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省联动项目通过科技部答辩;首次成功申请到人社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由罗成虎和刘常青挂帅,二级学科带头人、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占军负责的宁夏中部干旱带“光伏+生态+畜牧”综合发展技术模式,所提建议已供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参考。
多位骨干领衔13个战略研究组,围绕自治区六大农业特色产业和科技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均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罗成虎认为,全院转变观念、突破常规,更多人干事创业的斗志,由此激发。
改革之前,宁夏农业有机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汤冬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些徘徊。近两年,他带领团队发表SCI论文12篇,申报发明专利3项,助推平台研究水平西北领先。然而,对这位家乡远在湖南的博士来说,父母年迈,亲情和乡愁常让他牵肠挂肚。恰巧,南方一所高校又抛来橄榄枝……
罗成虎与汤冬促膝谈心,拴心留人。“两次恳谈,情深意切,还给了支持团队发展的承诺,让人心里很安定。”汤冬说,“最重要的是,我从这次改革中看到了对科研规律的尊重、对科研人员的信任、对科技创新的鼓励。”
“我们想把有机中心打造成服务地方产业、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创新中心。”已经决定留下的汤冬慷慨立旗。
继续涉险滩,继续攀高峰。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宁夏农林科学院正勇毅前行!(记者 王迎霞)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