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近日,宁夏结合实际提出《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详细列出“34条”重点工作,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建设,推动乡村振兴走在西部前列。
(资料图片)
春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农村大地,深入田间地头,跟随“土专家”“农场主”一起寻找答案,看看他们在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的征程中,播下了怎样的“种子”。
马存录的种豆成“金”记
西吉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适播期在4月中下旬。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从4月第一天开始,马存录忙了起来。
“今年还是种大豆和玉米,估计4月20日左右播种,眼下就是把垄上的旧膜撕掉。”今年,马存录打算把承包的1200亩地继续用来套种大豆和玉米。
2022年,全国首次大规模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宁夏积极应对农机农艺尚不配套、适宜的大豆品种较缺乏等实际困难,共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85.5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种植任务5.5万亩。
马存录是西吉县马莲乡的种粮大户,有着多年的玉米种植经验。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看到了“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好处,同时也深知套种作物在技术、管护上的高要求和复杂性。
“在套种的条件下,先前适宜的品种、田间管理技术等都要发生变化,不能照搬单种的方法。1200亩地不是小数目,要种就得种好。”马存录说,去年想尝试大面积套种大豆玉米,苦于缺乏经验,西吉县农技中心技术员得知后,全年提供技术指导,培训内容从土壤墒情、品种选择、化肥配比到病虫害防治,事无巨细。
“每亩地的大豆可增收300多元,去年的1200亩地除了玉米收成之外,还多了36万元的大豆收入。”马存录说,种植大豆玉米的收益可观,但存在的困难也不容忽视,对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怎样实现农机化、机械化种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一些大规模种植户或合作社对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望而却步的原因。
“今年,复合种植将向中南部山区集中,同时扩大春小麦套种大豆模式推广。在中北部地区大力推广‘粮豆、粮油、粮饲、粮菜、粮粮’等‘一年两熟’技术模式,前茬稳粮、后茬增草增菜增效。实现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推动农业全链条升级,让种粮农民有钱赚、得实惠,不断巩固粮食生产好势头。”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负责人说。
实验证明,宁夏引扬黄灌区发展小麦套种大豆,大豆平均亩产200—250公斤,既能保证春小麦的面积产量稳定,又能增加大豆产量。此举让宁夏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多出一条新路径。
2022年,宁夏在全力以赴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的同时,也在“摸石头过河”,探索如何因地制宜、更高质量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今年,宁夏带状复合种植大豆玉米的种植区域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宁夏总结的引扬黄灌区播前封闭除草技术要点,得到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第四调研组的充分肯定,并转发推广西北其他省区学习借鉴。
“尝试复合种植的前提是在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增收一季大豆。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的播种面积小了,选择合适的品种、合理的行距和株距、精准的全程技术方案才能保证产量。我选的玉米是‘种星619’,粮饲两用,销路也广。”马存录说,在一块田里同时种好大豆和玉米,就像娃娃念书,不能只靠农技人员教,遇到问题时得思考和摸索,要下苦功。(记者 王 瑞)
京宁村村民“抢”地种粮
贺兰县京星农牧场京宁村的小麦地。
贺兰县京星农牧场京宁村35岁的高燕洁种地多年,今年却遇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以前被人嫌弃的地,如今再种要靠“抢”了。
原来,京宁村二队、六队有580亩地的流转期已到,这片地曾经因盐碱高、地力贫瘠,村里人不愿种,早些年流转出去了。“如今流转期一到,抢着流转种地的村民达到15人。”近日,京宁村村委会副主任杨金柱告诉记者。
面对激烈的竞争,村里对流转人开出了条件:首先是本村人来种地;其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第三是农业机械化实力出众;第四是具有丰富的种植经验,种粮面积有保证。
“我本来打算流转200亩地。”高燕洁有点遗憾。
“以前没人流转,为什么现在要抢着种呢?”记者问。
看高燕洁不好意思说,杨金柱接上话茬:“去年有粮食经纪人到村里收粮食,高燕洁负责记账、量地、付款,所以他知道种粮的好处。”
原来,京宁村现有耕地5600亩,其中三分之二是地力羸弱的盐碱地。记者入村时发现,道路两侧大片平整好的耕地上,确是白花花一片。隔壁立岗镇的小麦已经绿茸茸一片,京宁村的小麦苗仅有两三厘米高,有些还在使劲往外钻。
近年来,全区各地坚持“四水四定”原则,压减耗水作物。去年,贺兰县调整作物结构,开始推广小麦、大豆套玉米等旱地作物,京宁村种植任务为1500亩,其中小麦面积500亩。然而,村民们认为种了20多年水稻的地,根本不适合种大豆,迟迟不下种。作为京星农牧场试行托管模式的一块流转地,场、村两级干部做了大量工作才得以运作下去。
2022年5月上旬,错过了玉米的最佳播种期,如何保证丰产增效?
“我们进行统一购种、统一机械、统一灌水的作业模式。采用带GPS导航系统的大型播种机、无人机洒农药,机械的精耕细作不仅减少了成本,还提高了出苗率,后期管理也减少了损失。”杨金柱告诉记者,秋收后大家算了一笔账,种玉米青贮每亩地收益1900元到2000元,种粮食玉米产出1600元、黄豆200元,国家和自治区、县上的种粮补贴加起来350元,算下来两种作物效益基本持平。
“如果地力好,再进行高水准机械化种植方式,种粮食每亩地多收益200元到300元。”杨金柱告诉记者,国家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上,有足够的政策激励,而且去年种粮的收益大家有目共睹。
杨金柱说,国家保障种粮农民收益的措施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大家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前景,所以积极性特别高,争相流转土地种粮。
在筛选了几轮后,580亩地由7人流转种植。高燕洁最终“抢”到130亩地,其中计划种植玉米套大豆的面积为100亩。(记者 裴云云 文/图)
“沙拐子”深处有“绿洲”
清明时节,在位于平罗县高仁乡八顷村的蕾牧高科生态园内,桃花、杏花争相开放,孔雀、鸵鸟等在各自领地悠然自得,而前来游玩的市民们生火、切肉、烤串,一派热闹景象……
很难想象,10年前的八顷村,沙丘连绵、黄沙漫天,村里人望沙兴叹,外地人则敬而远之。
宁夏蕾牧高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旗下蕾牧高科生态园负责人高英告诉记者,由于此地位于毛乌素沙地的边缘地带,公路、黄河到这里都拐了弯,为此还被当地人称之为“沙拐子”。
从曾经黄沙漫天、风吹石头跑到现在绿树成荫、动物成群,八顷村的华丽“变装”引起记者的好奇。
“刚来时,这里除了沙子,啥都没有,一刮风,我们的帐篷和活动房等都被吹走了。”高英回忆说,为在沙漠淘得“真金”,公司将沙丘推平后,修路、架电、打井,顶着恶劣的气候环境和当地人的不解,先后制定了各种应对方案。针对地表水分蒸发过快现状,公司采用“客土压沙”的方法保持湿度;针对土壤贫瘠、栽树难活的情况,采用挑壕子、填黄土、填粪等措施进行应对;针对渗漏快、不保水的问题,采用指针式喷灌机、固定式喷灌机和滴灌技术,以及膜下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等综合技术。同时,根据农艺特点,为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公司自制施肥机、开沟机等各种农机具,其中还有两项发明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生态园有了雏形后,经多方考察,种、养结合成为高英的优先考虑,并首选适应自然环境能力极强的牦牛入驻生态园。“我们在沙漠中用铁管围起了300头牦牛的牛圈。”高英说,刚开始没人吃牦牛肉,他们就把亲戚、朋友、同学、邻居请来免费品尝,一次吃了五头牛,品尝人数达到1000人。经过这次试吃,牦牛肉的口感得到了当地人的认可,当年就卖了近600头牦牛。而后,乌骨山羊、二狼山白山羊、鸵鸟、灰雁、鸡、鸭、鹅等开始陆续入园。如今的蕾牧高科生态园已有500亩苹果树,桃、李、杏树等共计40亩,涵盖早、中、晚熟各类品种,200亩苜蓿以及10万棵防风林带树木郁郁葱葱。
近几年,蕾牧高科生态园制定了以林、草、畜产业为基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游”提升价值的四字发展方针。比如,将闲置的职工宿舍改为餐厅,在蓄水池旁建设长廊、凉亭等,办公楼部分办公室改为民宿……如今这里已经形成了集休闲、娱乐、采摘、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观光园,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销售牛、羊、鸡、鸭、鹅5000只左右,年收入可达1800万元。不仅如此,蕾牧高科生态园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群众致富,日常用工近100人,高峰期达200多人,年发放农民工工资近300万元。“以前我就在家带孩子,在生态园工作后,实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村民高贵说。
“我们将在‘产’字上下功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通过深加工延伸产业附加值等,和邻近村民一道,把充满乡土气息的农产品做大做强做精。”高英说,蕾牧高科生态园将继续开拓产业,采摘由季节性拓展为全年性的温棚采摘,以及在农产品深加工上下功夫,同时搭建电商平台,把宁夏优质的农副产品通过互联网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记者 李 峰)
贺兰山下葡萄展藤
工人进行葡萄展藤作业。
近日,随着春耕展藤,贺兰山东麓产区的葡萄酒从业者们也忙碌起来。
见到银川志辉源石酒庄总经理袁园时,她刚送走一波前来参观的客人,在返回酒庄葡萄园的路上。袁园每天的工作忙碌且繁杂,即便如此,得空的时候她总会去葡萄园看看。
“这个习惯是学习我爸爸的,他总说‘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袁园说,我们不断深化和中国农业大学的合作,每年会有10余名博士生和研究生来酒庄做课题,帮助酒庄提升技术水平。
今年志辉源石酒庄计划再扩产1000亩,引进如丹菲特、白玫瑰等8到10个新品种,并新建一个品种园,种植30余个目前产区没有的小品种,目的在于实验探寻出更适合贺兰山东麓产区的品种,丰富产品类型。
作为宁夏的紫色名片,葡萄酒产业依托独特风土条件,创新发展模式,拓展葡萄酒+文旅、康养、休闲、生态等新业态,产业基础日渐厚实。
“过去葡萄酒的酿造多凭经验,现在依靠技术支持进行精准酿造。比如我们酒庄的每罐原酒都会拿进实验室里,细致分析其中每种物质的含量,形成调配模型。调酒作为葡萄酒酿造的重要环节,经过近几年的数据累计,酒庄也形成了特有的调配模型,通过机器实验分析后生成十几个调配方案,再由人工从中选出最优方案。”袁园信心满满地说,今年计划对生产车间进行智慧改造,并建造6000吨的自流酿造车间,通过重力法完成葡萄酒的酿造流程。(记者 王婧雅 文/图)
共绘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犁铧翻开沉睡的泥土、种子播入希望的田野……放眼春日的宁夏山川,春风激荡、春潮涌动。
农田里机械声隆隆作响,踏着科技创新的步伐,农业实现了全面升级;产业园区内智慧农业、植物工厂一一坐落,千家万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如果说这是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在这幅画中,不但有人有景,有传承有产业,更有发展与创新。
理念一变天地宽。乡村要发展,不能依靠人力叠加、资源拼凑来发展;乡村要振兴,绝不能像往昔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乡村的发展振兴,必须迈入现代化、实现高质量、走向可持续。从“汗滴禾下”到机械轰鸣、从“漫山撒种”到设施农业,从消除绝对贫困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迈向农业强国,农村发展、乡村振兴的路上,创新的力量从未缺席。正是依靠着不断更新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发展,乡村完成了迭代升级。事实证明,科技创新已成为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着眼当下,自治区党委、政府紧密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立足我区实际,对全区今年“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各地也干劲正足,一幕幕只争朝夕、昂扬奋进的景象令人心潮澎湃。当此之时,唯有紧紧抓住创新的“种子”,才能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也唯有播撒更多更好的创新“种子”,才能给予乡村振兴以强有力的支撑,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前路漫漫,任重道远。让我们坚定起加快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奋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西部前列的信心和决心,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奋力迈进,共同书写出波澜壮阔的山乡巨变。(宫炜炜)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