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滚动 > 正文

【地评线】贺兰山网评:“走出大山”,可喜;“反哺大山”,可赞!-天天要闻

“走出大山!”

一个时期以来,走出大山不仅成为一句响亮的口号,而且成为许多人的“一致行动”:一个人、一家人、乃至一个机构、一所学校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走出大山”!这种现象,在西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表现得尤其抢眼,个别地方甚至成一种锐不可当的潮流。

该怎样看待这个现象呢?


(资料图)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大山”就是封闭、愚昧、落后的代名词,是没有希望、没有发展、没有前途的地方,似乎只有“走出大山”才有希望、才有光明、才有未来,而留在“大山”、守在“大山”、不离开“大山”都是没有眼光、没有魄力、没有出息、也没有开拓精神的表现。通过考学、创业、打工、婚嫁而“走出大山”的人,也常常被人高看一眼,有的甚至被视为成功人士、树为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其事迹也被广为传颂。与之构成鲜明对照的是,有些未能“走出大山”的人,常常遭人白眼、被人蔑视、甚至承受不应有的谴责。

在现实生活中,确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走出大山”之后,走出了一片新天地,也走出灿烂的人生。在有些人眼中,就因为走出了“大山”,有人从“山里”的一只虫变成了“山外”的一条龙。鲜活的例证,产生了强烈的导向,“走出大山”迅速成为一种潮流,有的地方已到了趋之若鹜、人人思走的地步。有的地方,能走的都走了,留下的则是不想走、不能走、也走不了的,在那里,老弱病残集中,光棍汉扎堆。因为“走出大山”的人多,有的村很快就变成了“空壳村”。

一系列的问题,都摆在了我们面前:大家都“走出大山”了,“大山”留给谁?“大山”就不要了吗?“大山”真的一无是处,也毫无开发、利用的价值吗?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山”就该一成不变吗?

不能否认,一般的“大山”,确实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基础薄弱、文化落后,相对封闭、相对贫困、相对落后的共性都由来已久了。发展各项事业,都存在种种制约。在看到“大山”不利因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山”也具有不容忽视的有利因素。一般而言,几乎每一座“大山”,都有鲜明的特点,都有地域的优势,都有独特的资源,都有良好的传统,也都有开发的潜力,只是目前还没有被我们发现、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没有投入开发而已。

与交通便利、信息发达、文化先进、基础雄厚的都市相比,“大山”拥有广阔的地域、丰富的资源,“大山”的“体量”、“大山”的资源,与所占土地相当狭小、发展空间极为有限的都市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我们怎么能对“大山”轻言放弃呢?“大山”是宝库,“大山”是亟待开发的“处女地”!

忽略“大山”,是一种无知;放弃“大山”,是一种短视行为!

开发“大山”、挖掘“大山”的资源、释放“大山”的优势,不仅应该摆上日程而且应该放在突出位置。

在鼓励一些人“走出大山”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也更需要鼓励更多的人“走进大山”“重返大山”。

与那些“走出大山”的人相比,许多人是带着新信息、新理念、新技术、新本领“走进大山”的,特别是那些“重返大山”的人,在经过了“武装”和历练之后,已不是“吴下阿蒙”了。他们是为开发“大山”、改造“大山”而“走进大山”或“重返大山”,所以更加可贵,也更值得肯定,他们也成为“大山”发展、乡村振兴更需要的人。我们欣喜地看到,正有越来越多的事业成功的企业家、技艺超群的创业者、踌躇满志的大学毕业生走进了“大山”、回到了家乡,不仅抓住了新机遇,而且闯出了新天地。当然,目前“走进大山”“重返大山”的人还不够多,也没有形成趋势,像他们那样有眼光、有魄力、有开拓精神的人多多益善。

我们要改变对“大山”的误解和偏见,重新认识“大山”。这也是人们能否满怀信心地、自觉自愿地“走进大山”“重返大山”的关键。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大山”、对“大山”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解、偏见,那就不可能“走进大山”“重返大山”。

与鼓励人们“走出大山”相比,现在更需要鼓励的是“走进大山”“重返大山”“反哺大山”!

总之,该“走出大山”的,就接着走,但不要把“走出大山”视为逃出大山;想“走进大山”“重返大山”的,不能没有社会责任感:要“反哺大山”的,各地都应该多鼓励、多支持。

不要冷落“大山”,不要忽略“大山”,更不要放弃“大山”!(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庄电一)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趋之若鹜 成千上万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